罕见病第一股,触底反弹
2021年12月10日,北海康成在港交所上市,但首个交易日股价跌幅达26.93%,此后更是一度低至0.095港元/股。近几个月,北海康成股价持续上扬,年度涨幅超1100%。
北海康成的故事,是中国众多创新生物药企在资本寒冬下面临挑战的缩影。其拥有明确战略和临床价值显著的产品线,但却面临财务困境与生存挑战。破局,迫在眉睫。
北海康成的起家之路,是一部License-in战略的实践。通过引进已在海外市场验证的Hunterase(海芮思)和Livmarli(迈芮倍),北海康成巧妙地绕过了早期研发的巨大风险和漫长周期,快速将产品推向国内市场。
其中,海芮思是一款用于治疗II型黏多糖贮积症(又称亨特综合征)的酶替代疗法(ERT)药物,由北海康成从韩国GC Pharma公司授权引进,于2020年在国内获批上市。
然而,这把“快剑”亦有其锋利的背面。高昂的年治疗费用使其在面对医保的“灵魂砍价”时,几乎没有多少腾挪空间。这使得北海康成陷入一种尴尬境地:产品虽好,但支付方的门槛极高。
2025年5月,北海康成宣布其注射用维拉苷酶β(戈芮宁)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成为国内首个本土自主研发适用于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I型和Ⅲ型戈谢病患者的长期酶替代治疗。
戈谢病是一种最常见的溶酶体贮积症之一,为位于1q22号染色体长臂上的葡萄糖脑苷脂酶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上戈谢病包括围产期致死型、I型(非神经病变型)、II型(急性神经病变型)和III型(慢性神经病变型)。多年以来,重组人源葡萄糖脑苷脂酶替代疗法 (ERT) 一直是戈谢病的标准治疗方法,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数据表明,患者的主要非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以及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在中国约有3000名戈谢病患者。目前,戈谢病已被纳入国家“第一批罕见病目录”。
正是借助这股政策的东风,北海康成得以迅速将其创新药物推向国内市场。
然而,政策的暖意并未完全融化支付端的寒冰。罕见病药物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其高昂价格与有限支付能力之间的尖锐矛盾。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NRDL)对药品放量具有重要影响,但其准入谈判往往伴随着价格削减。此外,医保基金需覆盖广大参保人群的基本医疗需求,而高价值药物(如年费用超百万元的罕见病药或细胞疗法)价格远超基金承受能力。面对国家医保的‘窄门’,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的‘多层次支付体系’正逐步构建,为北海康成等企业在困境中探索出生存之道。
北海康成的商业化产品组合体现了一种层次分明的战略布局,海芮思扮演了“探路者”的角色。作为北海康成首个上市的产品,验证了以“惠民保”作为高价药过渡性支付方案的可行性。迈芮倍则担当了“同类首创催化剂”的重任,在医保谈判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最后,戈芮宁扮演了“国产替代”的角色,满足中国医保体系对高性价比的追求。
对于北海康成而言,即将到来的国家医保谈判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国家医保局近日启动了2025年国家基本医保目录的调整工作,首次引入了商保创新药目录,此次调整特别强调了罕见病用药的保障,允许罕见病用药申报目录不受上市时间的限制。日前,北海康成宣布其三款罕见病产品均通过国家医保局商保创新药目录形式审查。
而谈判最终结果,或将直接决定北海康成的财务命运。谈判成功,其将获得稳定的非稀释性现金流;而一旦失败或降价幅度过大导致利润微薄,本就脆弱的现金流将面临断裂的严峻风险。
对于一家资金紧张的生物科技企业而言,北海康成此举解决了两大紧迫难题:一是通过股权融资成功筹集约1亿港元现金流;二是凭借百洋医药的成熟网络,以保产品能够实现市场渗透。
北海康成生动地诠释了在中国罕见病市场取得成功的双重挑战:既要有能力开发创新产品,更要有韧性去攻克仍在不断演变中的罕见病市场准入难题。它的未来,不仅关系到投资者,也将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中国罕见病患者能否更快、更好地用上创新药。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