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出海、大单频出:中国生物医药的全球化崛起


微信图片_20250917160756_594_163

 

近几年,中国生物医药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一方面,欧美跨国药企与中国企业之间的交易数量与规模屡创新高,越来越多的创新管线从中国实验室走向国际舞台;另一方面,中国本土资产在全球临床试验的参与度迅速提升,从单纯的国内开发者转向国际多中心的主动参与者。在这两股力量的交织下,一个新的格局正在成形,中国在全球秩序中的位置不断被重新定义。

 

1、资本热潮:跨境交易让中国创新走向世界

 

Citeline最新数据显示,过去十二个月,中国与欧美之间达成了77笔授权与并购交易。与2010年仅有三笔交易相比,这个数字增长了近25倍!到2023年,年度交易数量已达到71笔,2025年延续了高位运行(图1)。这些交易背后是中国生物医药在研发实力上的飞跃和国际地位的进一步巩固。

 

图片1

图1.中国资产参与国际交易数量逐年走势图。(数据来源:Citeline)

从管线数量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创新来源。2025年,中国在研候选药物数量达到7041个,仅次于美国。2023年,中国实验室贡献了1627个新候选药物,几乎追平美国的1856个。虽然2024年两国数据都有所下降,但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国1495个,美国1683个。与此同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地,全球17%的研发公司总部设在中国,仅次于美国的39%(图2)。

 

图片2

图2.全球生物医药企业总部所在地分布图。(图片来源:Citeline)

研发投入的增长速度同样令人瞩目。根据欧洲制药工业协会(EFPIA)和普华永道的联合报告,2010年至2022年间,中国生物医药公司的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高达20.7%,远超美国的5.5%。虽然中国的基数较低,但增长动力之强,使得这一市场成为全球资本与跨国药企无法忽视的合作对象。

跨国药企与中国制药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的互动正日趋活跃。在2024年9月至2025年9月间,共有57家中国企业与63家欧美公司达成交易(图3)。阿斯利康以四笔交易位居国际公司首位,紧随其后的则是GSK、默沙东、诺华和赛诺菲,各有三笔交易。这说明国际制药的传统巨头几乎同时把触角伸向中国市场。而在中国企业一侧,Formosa以六笔交易高居榜首,石药集团则完成了四笔,恒瑞、Biocytogen和EpimAb各有三笔。另有十四家中国企业各完成两笔交易,显示出广泛的行业参与度。

 

图片3

图3.2024年9月至2025年9月参与中国资产交易的公司数量。(数据来源:Citeline)

 

交易金额的分布同样耐人寻味。Citeline对74笔授权并购交易的分析显示,总首付款约60亿美元,潜在里程碑和期权价值高达840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生物医药授权与并购交易总额的 8.2% 和 23.6%。多数交易的首付款在1500万至1.25亿美元之间,远低于欧美同类交易,这意味着跨国药企在前期风险控制上更有优势。Jefferies的分析甚至指出,中国Biotech的前期付款普遍比全球平均水平低60%-70%,而整体交易规模也低40%-50%。这种“轻首付、重里程碑”的结构既提升了跨国药企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可执行性,也加快了中国资产的全球出海节奏。

平台型交易也在快速走热,因其可提供多次命中的去风险路径,相比单一早期资产更能摊薄失败概率,同时促成双方更深层次的联合研发与数据共享。纳入统计的74笔交易里有14笔围绕平台技术展开。与之对应,并购(M&A)在总交易中的占比很小,77起交易中仅有3起为并购,这也反映出在利率与监管不确定性上行的阶段,授权正取代“大并购”成为主流。

 

图片5

图4.2024年9月至2025年9月涉及中国资产交易的适应症分布图。(数据来源:Citeline)

从资产适应症的角度来看,肿瘤依旧是最受关注的领域,32笔交易集中于此;免疫与炎症(I&I)领域有17笔;代谢疾病则成为新兴热点,尤其是肥胖与糖尿病相关的肠促激素类药物,有10笔相关交易(图4)。药物模态上,跨国药企最看重的则是双/多特异性抗体(18笔)和ADC(16笔)。细胞疗法,RNA疗法、生物类似药和基因疗法也有所涉及(图5)。

 

图片6

图5.2024年9月至2025年9月涉及中国资产交易的资产模态分布图。(数据来源:Citeline)

 过去一年,几笔里程碑式的大单引人注目:

  • GSK与恒瑞医药:2025年7月,恒瑞医药与GSK达成的合作交易,以5亿美元首付款和最高120亿美元潜在总价值,是自2024年9月以来中国药企对外授权交易中金额最大的单笔合作。
  • 诺华与舶望制药:2025年9月,诺华与舶望制药达成战略合作,诺华以1.6亿美元首付款获得三项心血管资产权益,潜在价值约53.6亿美元,并获得早期分子的优先谈判权。
  • 阿斯利康与石药集团:2025年6月,阿斯利康以1.1亿美元首付款与石药达成合作,总潜在价值53亿美元,项目涵盖免疫疾病与慢性病,石药集团将利用其AI驱动的药物发现平台,分析靶向蛋白与化合物分子的结合模式,筛选高效小分子候选药物。
  • 辉瑞与三生制药:2025年5月,辉瑞支付12.5亿美元首付款,获得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权,总潜在价值最高可达60.5亿美元。
  • 阿斯利康与和铂医药:2025年3月,阿斯利康与和铂医药达成战略合作,阿斯利康支付1.75亿美元首付款及期权费用,获得两项免疫学项目的选择权,总潜在价值45.8亿美元,并直接收购和铂医药9.15%股权。

这些交易不仅反映出中国企业的研发管线已经具备全球吸引力,也显示跨国药企在早期布局中的积极性。特别是在ADC和多特异性抗体等前沿领域,中国已成为创新资产的重要来源。

然而,这种繁荣背后也伴随政治风险。特朗普政府正在酝酿一项行政命令,拟要求所有中美之间的医药交易接受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的审查。理由是担心中国的低成本研发和监管改革削弱美国本土的创新生态。但投行Leerink警告称,这种限制可能适得其反,不仅会损害美国药企补充管线的能力,还可能让欧洲公司趁机受益。

交易热潮的背后,实际上是全球创新力量的重新分布,而中国已成为这个版图中最受瞩目的增量来源。

 

2、临床出海:从本土试验到国际化考验

 

如果说交易是资本与管线的外部流动,那么国际临床试验才是真正检验中国创新能否走向全球的“通行证”。中国在2024年共有2539项创新药注册的新试验,其中约13.3%(即337项)属于多区域的临床试验,说明国际化参与正在加速。根据GlobalData的分析,2024年中国在WHO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登记的临床试验项目超过7100项,而美国同期约为6000项,标志着中国在“进行中+计划中”的试验总量上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活跃的临床研究国家。

从结构上看,中国超过七成的在研试验是单国研究,由本土制药公司独立开展。但这并不妨碍中国在全球临床版图中的扩张,因为庞大的患者基数和相对较低的试验成本,正吸引越来越多国际合作方的关注。

中国监管改革与制度推动,让这一跃升从可能性变成现实。这一跃升得益于监管改革的持续推进。国家药监局提出的创新药30天快速审评机制,让试验审批大大提速。与此同时,中国不断对接国际标准,提升数据透明度和合规性,使其在全球临床网络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然而,对许多首次参与国际试验的中国制药公司而言,挑战依然巨大。

首先是跨境物流与关税。其次是数据质量与信任。虽然中国庞大的患者群体提供了天然优势,但跨国药企和投资人仍然对在华完成的一期试验持谨慎态度。即便分子已经在中国完成了一期试验,欧美合作方往往要求重复研究,以验证数据的可靠性。担忧的焦点并非科学能力,而是透明度、可追溯性和临床设计的规范性。正如Arensia创始人所言,中国的科学水平并不逊色,但要赢得国际信任,数据的可重复性和透明性才是关键。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Biotech正在积累经验。许多公司选择先在澳大利亚或美国开展早期临床,因为这些市场监管流程更为成熟,IND提交与审评周期短,能更快拿到安全性或早期疗效数据。这不仅有助于研发规划,更能与FDA或EMA建立直接沟通的基础,从而增强项目的全球可信度。

同时,如何挑选CRO成为关键决策。全球CRO、中型CRO和本土CRO各有优势,项目方必须具备主动管理能力,避免陷入“外包等于放权”的误区。更重要的是心态转变。Kong指出,许多中国Biotech在国内习惯低调,但在国际多中心试验中,作为申办方必须展现自信与专业,清晰向研究者解释方案与药物的科学逻辑,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足够的信任。

这些经验表明,走向国际不仅仅是把药物带出国门,而是组织能力、沟通方式和文化心态的全面升级。

 

3、全链条崛起:从交易到临床再到专利的全球化突围

 

过去十二个月的中外合作与交易热潮,说明中国的创新资产已经获得全球资本和跨国药企的高度关注;而中国企业在国际临床试验中的探索,则揭示了本土企业走向世界必须面对的制度、运营与文化挑战。这两条路径的交织,构成了中国生物医药全球化的现实图景。

展望未来,中国生物医药能否真正完成从“追随”到“引领”的转变,将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首先是资本环境与估值逻辑。当前中国企业的国际授权交易大多以较低的前期付款为特点,这在短期内加速了出海,但长期而言,如果不能在临床质量、差异化机制和全球市场准入上建立更高壁垒,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仍可能受限。

其次是监管与数据的持续改进。国家药监局推出的快速审评机制提升了中国的临床试验吸引力,但真正赢得国际认可,需要长期稳定的高质量数据和透明的监管环境。跨国合作方是否愿意在中国进行更多的首创性研究,将直接决定中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话语权。

 

图片7

图6.2022-2025年主要国家制药业专利授予数量走势图。(图片来源:GlobalData)

值得强调的是,专利活动的爆发为这种趋势提供了坚实的支撑。2022年至2025年间,中国制药专利申请量一度突破五万件,远超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图6)。即便在2025年出现回落,中国仍以超过2.6万件的申请量稳居全球首位。这一现象表明,中国创新生态的成长并非孤立于交易或临床,而是通过研发、试验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全链条进步所共同驱动。

从资本交易到国际临床,再到知识产权的领先,中国生物医药正在形成系统性的竞争力。未来几年,能够在交易、临床和专利三方面同时实现突破的企业,将最有可能确立自身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核心地位。

 

贝壳社东南亚医疗器械深度考察之旅火热招募,添加贝壳社小助手(微信号bioclub666)进群抢位!

WechatIMG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