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因生物吴振华:基因治疗将迎来黄金时代,从罕见病走向常见病 | 校董直播间


近年来,基因治疗热度不断攀升,众多药企、资本机构纷纷布局。同时,多款基因治疗药物获批临床。在创新药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基因治疗仍始终保持稳定增长,成为医疗大健康行业难得的亮点之一。

本期贝壳Talk“校董直播间”邀请嘉因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吴振华和贝壳学社执行校长姜慧霞,共同探讨基因治疗产业格局和未来前景。

微信截图_20220805143208

吴振华博士拥有近20年国际大药企及初创公司研发、管理经验。2019年成立杭州嘉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创新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和生产,在临床研究、工艺开发、GMP生产注册、商务拓展等工业界环节拥有丰富的经验。

嘉因生物成立3年,其研发的一款基因治疗药物(EXG001-307注射液)获批临床,用于治疗1型脊髓型肌萎缩(1型SMA),系国内首创自研针对该疾病的基因治疗药物。目前,该药物已开展临床试验,其早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一定的验证。

姜慧霞:我们关注到嘉因生物从2019年成立,至今3年,融资节奏非常快,其中不乏头部资本机构。为什么嘉因生物能持续获得资本关注?在融资方面,吴博有哪些绝招可以分享吗?

吴振华:绝招谈不上,最根本的是我们秉持踏踏实实做事的理念。同时,也非常感谢我们的投资人对公司的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
嘉因生物获得资本市场支持的根本原因有几个。第一,当然是基因治疗作为全新的生物医疗手段,经历了50年失败和再研究历程以后,终于在临床、商业化方面得到了重大的突破和验证。
举个例子,美国的Zolgensma(后简称“Z药”)在2019年获批以后,到今年预计要卖到20亿美金/年的销售额。在商业化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临床上也是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基因治疗作为一个全新的治疗的方式,其黄金时代马上就要到来。未来的5—10年,基因治疗会持续、高速地往前发展。
今年至少还有3—4个基因治疗药物在美国获批,未来还有二十几个基因治疗药物已经进入三期临床。所以这个赛道被很多人看好。嘉因生物也是机缘巧合下,在比较合适的时机开始融资的。

第二,当然是我们的团队,从临床前到生产,再到BD,拥有非常丰富的工业界经验。我们的团队成员都是在大型基因治疗药物企业工作过15—20年。所以,团队能给到强大的经验和技术支持。其次是我们的团队具有高度专注性。短短3年不到的时间,已经有一项基因治疗药物(EXG001-307注射液)获批临床,今年我们至少还将递交一个IND。从高度执行力来说,也是获得投资人认可的。

第三,无论是管线布局,还是技术平台,我们都一直坚持创新。对于基因治疗,我们国家是刚刚起步,也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与国外相比,还是落后了将近10年时间。所以,更要坚持创新,要坚持跟国外的已经做了二三十年的公司保持差异化。这个是我们的理念。

姜慧霞:天时、地利、人和。时间的选择非常重要,资本对创新疗法启动的时间点非常关注。当然还有我们的豪华团队、对创新的坚持以及专注和效率,使得研发和管线布局能快速推进。今年6月,嘉因生物有一款治疗SMA的基因治疗药物进入临床。这款药物与传统疗法相比,有哪些优势?同时,与Z药相比,有哪些优势?

吴振华: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基因治疗。现在基因治疗很火,但很多人对基因治疗的概念还不清楚,有时候会把它和基因编辑混淆。

以SMA为例,如果基因坏掉,那么这个基因所对应的蛋白也会坏掉,导致运动神经细胞死亡,从而影响各个功能:说话、喝水、进食、呼吸等。这些都是靠神经细胞的指令才能进行的。患者的运动能力丧失,甚至最后无法呼吸,那么会危及患者生命。既然基因坏了,那么我们用递送载体将好的基因放回去,就可以把这个病就治好了。这个概念非常简单。

目前来说,国外治疗SMA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基因治疗,Z药;第二种是小分子药物;第三种是反义核酸药物。经过临床比较,从疗效上来说,基因治疗药物明显优于另外两种药物。它有很强的疗效性。其次,基金治疗的好处是,一针下去可以长期有效,不像小分子、反义核苷酸药物需要终身用药。有些需要髓鞘类注射的药物,患者更是具有很强的依从性。因此,国外的一些SMA患者在选择用药上,大部分更偏向于基因治疗药物。这是它一个独特的优势。

第二个问题,对于我们自己的产品来说,要坚持创新性。虽然Z药在国外已经获批,但FDA也给了它一个黑框警告——有一些明显的肝脏毒性和一些血液相关的毒性。

我们在设计上面做了很大的创新,使得这款药物从表达层面来说,更加专一、更加特异、更加高效。我们在临床前无论是药效,还是安全性,有更具有优势。我们也期待在临床上同样能体现这些优势。

姜慧霞:就Z药而言,它的定价是200多万美金。这么高的价格,吴博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嘉因生物之后会给出一个什么样的定价?这可能直接影响到产品商业化。我们的患者是谁?我们将以怎样的策略应对这个问题?

吴振华:关于高昂的价格,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以国外的惯例来说,罕见病药物的价格是偏高的。因为适应的人群比较少,但开发的成本并不会比常见病低。比如,以前统计,一款小分子药物开发成本接近10亿美金,换做罕见病药物,研发费用同样很高。

第二,整个罕见病,尤其是基因治疗药物,生产部分,产能也好,产量也好,其生产成本是非常高昂的。Z药只要它采取相对老化的工艺,它生产成本估计就需要70—100万美金。所以导致它的市场价格接近1400万元一支。这当然是国内患者无法承担的,也是无法推广的一种高昂价格。即便疗效再好,可以治病救人,甚至挽救生命,但是这样的价格在中国市场是没有出路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生产成本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工艺上,我们做了一个重大的突破和改进,从贴壁体系改成了悬浮体系;生产规模上,也做了扩大和改善;同时,我们也对它进行了比较严格的创新和改良。所以,我们在生产成本上会大大的低于诺华的这款成品,也希望在最后的售价上给中国老百姓带来可以支付得起的创新的基因治疗药物。

姜慧霞:我们看到,基因治疗主要还是应用于罕见病上,将来有可能从罕见病走向常见病,从小众走向大众,比如阿尔兹海默症等。我们还有哪些路要走?

吴振华:基金治疗刚刚起步的时候主要针对具有遗传性的罕见疾病,其中没有一个是大病种。随着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正逐步向大品种疾病进军了,正如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症、老年黄斑眼底等。这些的患者群体都是超过百万人,甚至达到数千万人。临床上,一部分的疾病已经得到了初步的验证,所以我们认为这条路行得通的。

技术上,也是如此。第一,在表达的效率、特异性上一定要得到全面的改善。第二,在安全性上一定要把控好。并不是所有基因治疗药物是安全的,在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过程中也出现过很多安全性事故。第三,一定要把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下来。尤其对于这些大品种的疾病,有这么大的一个群众基础,如果每个人的造价在70万美金到100万美金之间,是无法推广的。

我相信在未来这几年当中,现在已经看到了一些趋势,有些具有创新性的公司在生产工艺上进行改善,引进新技术,提高产量,增强活性,从而使成本大大降低。对基因治疗来说,未来的出路之一必然是走向大品种疾病,必然是把生产成本降下来。

姜慧霞:只有降低生产成本,才能降低终端价格,老百姓才能用得起药。前几年,大分子药物的发展,尤其是抗体药物,一定程度上推动我们国家在生物制药方面的发展,包括生产工艺上的人才以及关键酶的设计、自动化生产设备等卡脖子领域。在合规、安全、环保上,逐渐克服与国外的差距。

现在基因治疗的未来优势是可以看到的,也带动了CDMO产业和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但前几年资本太火了,也在催生行业泡沫,导致同质化严重。您会担心资本的大量涌入后带来的产业格局的变化?以后会不会竞争异常剧烈,走上PD-1的老路?

吴振华:我也跟您一样,看到了同样的现象。我们刚落地杭州的时候,全国基金治疗公司不超过20家。经过两三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拥有上百家公司,而且还在不停涌现新公司。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基因治疗赛道有大量的同质化项目出现,尤其是罕见病领域。

举个例子,在血友病领域,现在已经拥有二三十家公司声称要做血友病基因治疗药物。这样的一种罕见疾病,对于市场来说,两三家公司就已经基本上达到饱和地步了,二三十家是容纳不了的。

随着进度的推进,大家都会从临床走向商业化,对整个市场资源来说,也会造成浪费。

我们也希望投资人、初创企业,对整个市场、整个行业的竞争的格局,包括国际格局,还是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别急于扎堆,也不要因为看到基因治疗很火,就急于布局一家公司,反之,结果可能真的会像PD-1一样。同质化竞争只是一个短期泡沫,泡沫破灭后,当中的很大一部分公司是跑不出来的。

所以,我还是强调要坚持创新,找到自己擅长的部分和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创新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动力。

姜慧霞:刚才谈到的是资本涌入带来的竞争格局变化。资本有可能过热,也有可能遇冷。尤其像现在创新药寒冬的情况,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您认为它会波及基因治疗赛道吗?

吴振华:资本开始遇冷,回归理性,大家都很清楚。无论是美国市场,还是中国市场,过去的一两年里,整个医药行业的资本市场回缩。基因治疗也是一样。我认为这不是一件坏事。任何的过热都会导致非理性投资和管线布局。

在资本回收的情况下,所有公司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线,问问自己:“我是不是跟其他公司有同质化竞争?”“我的管线格局当中,我大概排在什么位置?”“我落后别人多少?”“我跟他们的差别是什么?”“创新点是什么?”

资本市场的寒冬,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回归理性思考的过程,注重管线的竞争力和创新性。这时候不会非理性地扩张。那些竞争力、创新性不高的管线会逐渐淘汰。对公司来说,也会重新思考布局,强调自己独特的贡献之处。

姜慧霞:一直谈到创新,对基因治疗这样的创新领域来说,创新尤为重要。如何保持持续的创新力,维持行业领先的水平?

吴振华:我觉得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技术层面。是不是对基因治疗技术有足够了解,足够创新?然后,是疾病领域层面。基因治疗在哪种疾病上面可以做到一些重大突破?要对疾病本身的机理、发展历程有足够了解。

技术层面的创新主要有四个组成部分。第一,递送载体的创新。可以是病毒载体,也可以是非病毒载体。要找到一个更安全、更有效、更专注的载体。第二,里面DNA的结构。是不是有自己的调控元件的知识产权?能否更安全且高效地表达设计的基因?第三,表达的蛋白。可以在蛋白上做文章,开拓创新。第四,生产技术。产生能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达到之后,是否有更多的创新思路,包括产量、效能、安全、成本等?

我再次强调,做任何事情前要对疾病本身足够了解。我们公司之所以针对神经、眼科、肝脏疾病进行布局,原因是我们内部有这三个领域的专家,他们对各自领域的基本有深度的了解,并且针对领域内的疾病做了一二十年的医药研发,具有丰富的工业界经验。

综合几个因素考虑,我们不仅仅要成为一家创新的基因治疗公司,而且要成为一家能够走向国际的创新的基因治疗公司。

姜慧霞:一开始您就提到,基因治疗将迎来黄金时代。未来会是一个怎样的局面?

吴振华:基因治疗从刚出现的时候只局限于几种罕见遗传性疾病,到现在在30多个领域、200多种疾病上进行临床研究,而且大部分临床当中也体现出了初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无论是在神经领域、传染病领域,还是在肌肉疾病、眼科疾病、肝脏疾病等,都能看到基因治疗的影子。所以,未来5—10年,基因治疗会从几种罕见病走向几百种罕见病、从罕见病走向常见病。

FDA前局长Scott Gottlieb预测,到2025年,每年都会有10—20种基因治疗产品获批。现在每年FDA获批的小分子、大分子创新药也就10—20个。所以,未来会形成基因治疗药物、小分子药物、大分子药物多足鼎立的局势。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已经在快速推进了。(了解更多详情,关注VXGZH:贝壳社)